profile

李柏鋒

買東西不是先看有沒有錢,先看有沒有時間和空間!

Published about 1 year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我想跟你聊聊,如何從避免浪費到培養品味。

電商跟實體零售店有一個看起來很像,但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設計,叫做「購物車」。的確,你去好市多、家樂福等賣場買東西的時候,也會推著一台購物車,把想要買的東西放進去,然後推著去結帳。

電商同樣也有虛擬的購物車,你可以把一堆東西放進去,再一起結帳,但是電商的購物行為有點不同,其實你把商品放進購物車之後,不一定會去結帳,可能會等下一次有促銷活動的時候才結帳,或是只是先放著,更像是把想買但還沒決定真的要買的東西「存起來」,以後再決定。其實,對於許多月光族而言,更可能是:現在沒錢了,等有錢再來結帳吧!

如果你支出上很有餘裕,那怎麼花錢都還好,自己開心即可。但如果你的消費行為的確會因為沒錢而暫時無法結帳,得等自己有錢才能買,那麼就更要謹慎消費。看自己荷包裡有沒有錢才買東西,其實是人之常情,但只要稍作盤點,可能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浪費」,也就是你真的等到有錢了才買下來的東西,最終卻沒有派上用場。

以我自己為例好了,過去非常喜歡買書,而書不算是很貴的東西,所以就買得更不猶豫了。但是長久下來,也造成了很多問題,而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就是浪費,不只是買書的那筆錢浪費了,因為買了很多書但是不一定都有看,更是放書的空間浪費了,尤其在寸土寸金的現在,放一本書所需要的空間,價值可能遠大於那本書。

所以後來我開始收斂,告訴自己:如果這本書我不知道應該放哪裡,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有空可以讀,那我就不應該買這本書。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就能成為很好的限制因子,我不再增加自己的書櫃,而現在的書櫃都滿了,想要多放一本書進去,就得淘汰掉一本書,我的時間很有限,想讀一本書,就得確定這本書我真的好奇到願意推開其它有價值的事情。

這個方法挺有用的,雖然我的工作本來就需要閱讀很多材料,但我原本的情況更像是囤積症,甚至覺得還沒用到就先買,總有一天會用到。當然,大多數情況是真的沒用到的一天。而「總有一天會用到」反而是一種怠惰,就是因為不夠了解自己,也不夠有品味,所以「寧濫勿缺」,為什麼那些有品味的人,東西總是特別少?不是因為他們買不起,反而是因為他們很有錢,但只接受夠好的東西。

所以透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開始發現過去的我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品味,而且很擔心有所匱乏的人,即便經濟條件並沒有以前那麼差,但依然有一個「這個塑膠袋看起來乾淨,總有一天會用到,丟了可惜」的心態,但並不是真的惜物。為什麼呢?因為塑膠袋只要看起來乾淨,就不丟,那不乾淨就可以丟了?這哪算惜物。可是真正的惜物,反而是不肯輕易接受任何物品,但只要有夠好的東西出現,就絕對不放過,並且好好使用,也好好愛惜。

這也讓我想到了以前為了省錢,總買一些堪用但是其實品質很差的工具,像是螺絲起子,常常用幾次就壞了,根本沒有比較省。後來買了品質好的工具之後,發現不只是工作效率上好了很多,也非常耐用,而心態上更會因為喜歡也貴重,所以特別謹慎保養和存放,東西雖然貴很多,但反而非常划算且值得,甚至好工具用起來得心應手,更有助於自己的表現。像是寫文章的時候,特別喜歡爽到自己卻吵死別人的機械式鍵盤。

所以一開始是用時間和空間來限制自己的購物慾望和囤積症,但是後來反而發現自己越來越懂得挑好東西,錢不見得花得比較多,但很確定的是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也都越來越有餘裕了。我倒不覺得自己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有品味的人,但是生活品質越來越好倒是很有感。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