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別不花錢,只要花一點錢就會有很大不同


昨天跟你聊了退休之後最好不要完全不工作,多少賺一點錢的好處多多。今天想跟你聊,退休之後別不肯花錢,只要花一點錢就會有很大不同。你可能會想:花錢還要你教?但其實還真的很多人不懂得把錢花對地方,再加上退休之後如果完全沒收入的話,花錢總是會更謹慎,甚至到過於謹慎的地步,所以我不是要教你怎麼花錢,而是想要提醒你,這樣花可能會很不一樣,至於要不要這樣花,當然還是你自己的決定。

當然,能更隨心所欲的花錢,前提就是你退休後的經濟上有足夠的餘裕,如果退休前所累積的資金本來就很不夠,自然就得謹慎一點,或是退休後多少還是保有一些能帶來收入的工作機會,才能像是以下要跟你說的這樣花錢。

具體來說,退休之後可以參考這三種策略,把錢花在讓自己獲得更多幸福感的地方:

一、把錢花在嶄新的體驗:就算是你這輩子已經很精彩,平常就已經環遊世界,但一定還有一些事情你沒體驗過,請繼續精彩下去,沒有人說退休之後只能坐在家裡發呆,就算真的要發呆,你也可以換個位置,去樹屋、去潮池裡、去草原上發呆。如果你人生上半場過得實在有點無聊,那麼退休後有時間了,請不要再無聊下去,該動一動,開始體驗人生了,沒有在日月潭游泳過嗎?沒有在滑獨木舟在海上看過日出?沒有試過只說Yes?當你看到某個沒參加過的活動、沒去過的地方、沒見過的人,就去吧!當你自己變成是一個接受度很大的人,你會發現你在年輕人眼中根本就是同輩,因為你跟他們一樣,你只想體驗更多,你沒有想逢人就說教,即便你已經九十歲了。

二、把錢花在讓自己開心:你可能覺得,把錢花在體驗不就已經是讓自己開心了嗎?不!你要知道,有些體驗在還沒試過之前,你是充滿恐懼和憂慮的,例如…跳傘。所以新的體驗並不總是開心,但一定充滿故事,你回頭可以說個三天三夜。所以還是要有一些錢,得花在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那些你真的很愛的事情,已經做過千百次還是很愛的事情。你這輩子可能有很多錢花在讓別人開心,但是卻把可以讓自己開心的錢省下來不花,例如寧可讓孩子出國比賽,但自己雖然在筆記本上已經寫了滿滿的攀登富士山看日出的資料,結果卻一直都沒有去。還等什麼?去啊!你知道你一定會開心的,你欠自己的,趕快還給自已。你有很欣賞的歌手,但你從來沒聽過他現場演唱,還等什麼?你值得買那最前面的票,然後晚上睡覺也會笑。

三、把錢花在讓別人開心:最後,還是有些錢要花在別人身上,但其實不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跟年輕人出去,你出點錢點些好菜請他們,加油的時候幫忙出錢,當個大方的老人,讓自己更受歡迎,然後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只想說教,而是只想讚許每一個人的優點和特質。當你更受歡迎,別人開心,你也會更開心,你會覺得更有歸屬感,而且越被尊敬。尊敬的感受,來自於對方意識到你做了一個平常人不會做的艱難抉擇。例如你明明資歷相當深,卻又相當謙虛;例如你明明見多識廣,卻又仍然保有好奇心願意跟年輕人去體驗任何的可能性;例如你擁有在專業、道德都近乎沒有瑕疵的完美名聲,卻只欣賞著每一個人的天賦與特質;例如不認識的人詆毀你,你卻覺得對方之所以詆毀你,恰好就是因為不認識,如果有機會認識的話,把話聊開來,互相學習,那該有多好。這很難,這太難,所以你如果做到了,你就會獲得尊敬。

所以你以為我在跟你聊怎麼花錢,但其實你所花的每一塊錢,都在展現你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怎麼花錢,就代表你怎麼樣過你的人生,而我們可能到了退休之後,都還在學這一堂最重要的課。

所以我跟你說了什麼,其實不重要,因為那終究是我自己對人生的體悟,而你一定也有你自己的,但我只是想提醒你,退休之後的花錢方式,其實還有太多可能性,而且你真正精彩的人生,可能才正要開始。

但是如果你現在根本還離退休很遠,卻想現在開始把錢花在嶄新的體驗、把錢花在讓自己開心、把錢花在讓別人開心。那我要跟你說:你的這輩子,一定無敵霹靂精彩!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