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或被動:為什麼金融業者都希望你主動投資?


Reader 今天好嗎?這封信開始會談一些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事情,先跟你聊聊金融業者和你之間的關係。

華爾街位於紐約市的曼哈頓金融區,連接三一教堂和十一號碼頭,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金融產業勝地,不只是各種投資銀行、房地產公司,連紐約證券交易所都位在這條只有五百公尺的街上,可說是全球金融服務產業的象徵。

賣座電影《華爾街之狼》其中有一段劇情,是主角Jordan Belfort跟前輩股票經紀人Mark Hanna在餐廳中的對話,Jordan Belfort在Mark Hanna點了兩杯馬丁尼之後問,這樣喝要怎麼繼續工作呢?Mark Hanna則回答:不這樣是要怎麼繼續工作?古柯鹼和妓女啊!

Jordan Belfort繼續說,他很興奮可以加入公司,客戶…Mark Hanna打斷了他的話,説:去他的課戶,你唯一的責任就是把錢從客戶的口袋,轉移到你的口袋。

Jordan Belfort接話:對,不過如果能同時也幫客戶賺到錢,那就皆大歡喜了,不是嗎?

Mark Hanna搖頭:不!華爾街第一定律,沒有人知道股票會漲、會跌還是繞圈圈,無論你是華倫巴菲特還是吉米巴菲特,至少在股票經紀人圈子裡,一切都是幻覺,我們根本沒有創造任何東西,也沒有建造任何東西。如果你有一個客戶,早上八點開盤買了股票,現在下午四點收盤,他很開心賺錢了,想要變現把帳上的錢拿回家,千萬別讓他這樣做,因為這麼一來就變成真實了。

Mark Hanna接著說:所以要怎麼做呢?你要趕快想出一個絕妙的點子、另一個想法或是不一樣的情境,甚至是另一支股票,讓他把錢拿來繼續投資,而且他們也每次都這樣做。因為,他們上癮了!你只是不斷這樣做,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然後他會感覺自己正在變有錢,但實際上把錢帶回家的,是你和我這種經紀人,透過佣金把真真正正的錢拿走。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6exo00T5I

很有趣的是在YouTube的影片下面,有一個高達1.8萬讚的留言說:「I was a financial advisor for many years and I can tell you this scene is ridiculously accurate.」(我擔任財務顧問多年,我可以告訴你這一幕非常精準)。

不知道這樣的劇情有沒有讓你想到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你是不是對交易上癮了?投資市場總有源源不絕的話題,先是航海王?再來鋼鐵人?然後又有電動車?AI概念股?當新聞又報導新的熱門標的,你看到這些資訊之後,不去交易會不會渾身不舒服?

金融產業更會洗腦你,只要你能挑到對的股票、在對的時間點進場和出場,一定可以持續打敗大盤。其實這種選股、擇時的交易和操作,就是主動投資,是金融產業最喜歡而且希望你可以一直做的行為。為什麼呢?

一、可以賺錢:就像是Mark Hanna說的,不管你的投資賺錢或賠錢,收取手續費的金融業者肯定可以賺到了錢。你買了股票,先付一筆手續費,結果賠錢時停損把股票賣了,還要再付一筆手續費,穩賺的是金融業者,不是你。你買了基金,得付手續費給銀行,而發行基金的投信公司,則會收你昂貴的管理費,穩賺的還是金融業者,不是你。金融業者的工作,就是把錢從你的帳戶,轉移到自己的帳戶。當然,你可以享受金融業者的服務,來打造自己的財富,但是你不需要對交易上癮,更不需要一年交易幾十次。不過如果你越積極而且越主動投資,你就會成為金融業者最喜歡的客戶,一直交易、一直付手續費。

二、增加資金的流動性:金融產業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在這個系統裡面資金必須要源源不絕流動,最怕的就是失去流動性,所以你可以一直交易,但是你不能離開市場。想想看,在每一次股災,最恐慌的時候,為什麼需要聯準會救市?其實就是市場失去流動性了,當每個人都想賣,沒有人想買,想拿錢出來的人拿不到錢,公司就會倒閉,市場就會崩潰。但是只要有夠多的主動投資人,即便是下跌也能有人想買、有人想賣,買的人覺得跌了好便宜,賣的人覺得一直跌好可怕,於是交易就完成了,流動性也維持住了。至於誰對、誰錯?恐怕沒有人知道。所以創新高的時候,金融業還是叫你買,腰斬的時候,更是叫你買,你只要一直交易就對了,這樣金融業者才不會像是金融海嘯的時候一樣,流動性出問題而倒閉。你的主動投資和頻繁交易能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我不知道,但一定可以幫金融業者續命!

三、深化跟客戶的關係:如果金融業者平常不聯絡你,突然打一通電話就要你買一百萬元的基金或是十張沒聽過的股票,你應該不會理他,對吧?但是如果常常分享各種投資資訊給你,不見得都要你投資,甚至是讓你免費參加一些講座,慢慢培養感情與建立信任,同時也透過互動了解你是積極還是保守,那麼就更能在對的時間推薦對的商品給你,而你也很容易買單。當你被洗腦成一個主動投資者,那這一切就更簡單了,你相信趨勢,就賣趨勢給你,你相信循環,就告訴你現在是循環的哪個位置,應該買股、債、金、油哪一種資產?你和金融業者的關係,是深化了。但你和資產的關係?恐怕是越來越疏遠了。

巴菲特説:永遠不要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剪頭髮了?那麼你是不是也要小心,拿著自己能賺手續費的基金兜售的人,可能想到的是他的業績獎金,而不是你的資產會不會成長。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