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李柏鋒

主動或被動:為什麼巴菲特建議你被動投資?

Published 11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昨天跟你聊到了「主動投資」與其說是建立自己的財務安全,不如說是在建立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財務安全。那,到底我們該怎麼投資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主動投資的信仰者,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有所收穫,而且有那麼多大神證明主動投資是可行的,所以我們乾脆來聽聽看最強的股神巴菲特,是怎麼說的吧?

在2004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就有提到:「在過去的35年裡,美國企業的表現出色。因此,投資者應該很容易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所要做的,就只是以多元化、低成本的方式跟隨美國企業即可。其實他們完全沒碰過的指數型基金,就能完成這項工作。然而,許多投資者的投資經驗卻很平庸,甚至慘烈不堪。」

幾年後,巴菲特在2013年給股東的信先是提到自己怎麼做主動投資:「當我和查理蒙格購買股票時,我們將其視為企業的一小部分。我們的分析其實跟購買整個企業時的分析非常相似,首先要確定是否能合理地估計五年或更長時間的盈餘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股票(或企業)的價格相對於我們估計的最低界限是合理的,我們就會購買。」

然後巴菲特潑了主動投資者一盆冷水:「大多數投資者並未將研究業務前景作為他們生活中的優先任務。如果他們明智的話,他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對於特定企業並沒有足夠的了解,以至於無法預測它們的未來盈餘。」

不過,巴菲特給了大家一個簡單的投資工具:「對於這些非專業人士,我有個好消息:典型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這項技能。整體來說,美國的企業在過去的時間裡表現得相當出色,並且將繼續如此(儘管肯定會有不可預測的起伏)。在20世紀,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從66點上升到了11,497點,並且支付了不斷成長的股息。21世紀將見證更多的成長,幾乎可以肯定會有大量的成長。非專業投資者的目標不應該是挑選贏家——他和他的“助手”都無法做到這一點——而應該是擁有一系列的企業,這些企業總體上必定會表現良好。一個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將實現這一目標。」

好,該投資什麼已經建議了,那什麼時候投資呢?巴菲特繼續說:「膽小或初學的投資者,會在市場極度熱絡的時候進入市場,然後在帳面損失發生時變得失望。對於這種選到錯誤時機的解藥,是投資者應該長期累積持有的股份,並且在消息不好和股票遠離高點的時候絕不賣出。只要遵循這些規則,“一無所知”的投資者透過多元化投資並保持最低成本,就幾乎可以確定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實際上,對自己的不足有實際認識的業餘投資者,可能會獲得比那些對自己的任何一個弱點都視而不見且知識淵博的專業人士更好的長期結果。」

巴菲特也提到了昨天我們聊過金融產業為什麼希望你主動投資、頻繁交易,但是其實對你沒有好處。他說:「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將不斷被那些從提供建議或執行交易中獲利的人,鼓勵去積極操作。這樣產生的摩擦成本可能會非常大,對於投資者群體來說,並無任何好處。所以,無視那些喧嚣,保持你的成本在最低的程度,並像投資農場一樣投資股票,別整天只想瘋狂交易。」

最後,這段話巴菲特直接告訴大家,他不只是說說而已,他自己的遺產想要怎麼做資產配置,就跟他前面的建議一樣。他說:「我的錢,就擺在我所說的地方:我在這裡提的建議,實質上與我在遺囑中列出的某些指示完全相同。其中一項遺產贈與規定,會把我給妻子的現金交付給受託人。我對受託人的建議很簡單:將10%的現金放入短期政府債券,90%放入非常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我建議使用Vanguard的基金。)我相信,根據這項指示,這個信託的長期績效,將優於大多數投資者——無論是養老金基金、機構還是個人——使用高費用經理人獲得的結果。」

根據2023年發表的2022年波克夏年報與巴菲特給股東的信,1965年到2022年這麼長期的時間,波克夏的長期年化報酬率是19.8%,原本投資100元,最後會累積出378萬多元。而同一時間S&P 500指數只有9.9%的年化報酬,原本投資100元,只能累積到2.4萬元。巴菲特是真正的股神,長期成功的主動投資人,但是他的建議,卻是被動投資指數型基金。

而且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在股東信講、在股東會也講、在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繼續講:「大多數的人,應該透過多元化投資並保持最低成本的投資指數型基金,而且認為這樣做的長期績效,將優於大多數投資者。」

的確,巴菲特還拿S&P 500指數的績效跟避險基金經理人對賭十年,其實時間還沒到,巴菲特就贏了賭局,避險基金經理人連指數都贏不了,詳情可以參考巴菲特2017年給股東的信。最後,巴菲特贏了一百萬美元,並依原本的規定,捐給了慈善機構「Girls Inc. of Omaha」。

想主動投資嗎?先試著贏過S&P 500指數或是台灣五十指數吧!如果贏不了,為什麼還要花更多力氣,卻獲得更差的報酬呢?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9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