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李柏鋒

主動或被動:被動投資者應該知道的三個諾貝爾獎得主與他們的理論

Published 11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被動投資者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定期定額買進指數型基金就好了,但是怎麼做往往不是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真的有用嗎?這才是最大的心理門檻,沒有累積足夠的知識去克服的話,就算知道也做不到。

所以這裡就整理三個都來自諾貝爾獎的假說或理論,讓你可以更理解被動投資,也希望這些資訊能夠讓你對被動投資更有信心。

第一,隨機漫步假說

這個理論可以追溯到1900年代,法國數學家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研究之後發現:「過往的證券價格變動無法提供有用的資訊」。巴舍利耶認為,未來的價格變動就和醉漢的步伐一樣難以預測。

但直到1960年代,巴舍利耶的重大貢獻才從塵封的文獻中重新獲得學界認可。當中的重要人物是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以下是他的研究結果摘要: 1. 市場價格是最準確的價值估計值 2. 價格變動的模式是隨機的 3. 未來的新聞不可預測,因此股價也不可預測

隨機漫步的概念在1970年代受到經濟學家暨暢銷作家伯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進一步發展。墨基爾在著作《漫步華爾街》中寫了一個著名的比喻,雙眼遮住的猴子朝報紙金融版射飛鏢,選出一個投資組合,該組合的表現就和專家精選出的組合一樣好。

薩繆爾森和墨基爾對傑克柏格(John Clifton “Jack” Bogle)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是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的創辦人,該公司為個人投資者進行被動投資提供解決方案,也是被動投資工具的先鋒。

投資者一定要了解隨機漫步的假說,其概念就是:

目前的價格包含了所有我們目前所知的資訊,以及該資訊對未來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說價格未來的變化,與隨機且不可預測的新消息有關。

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有什麼消息,大家漸漸承認報酬率的隨機性,這樣的認知多少使得投資者不再那麼依賴擇股和擇時,所以一定得了解隨機漫步假說。

第二:效率市場假說

尤金法馬(Eugene Fama)教授在1965年發表的論文中對一項假說提出了質疑。該假說認為,專業基金經理人運用所有可得的資源,在風險程度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表現會優於隨機挑選的證券投資組合。但法馬認為,你的表現並不會比透過隨機機會所預期的更好。

法馬在五年後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表示,股市會持續將所有已知資訊整合在價格中,且無法事先找出資本市場中的趨勢,投資者能夠期望打敗市場報酬的唯一方式,就是承擔比市場更高的風險。法馬對於市場效率的研究,後來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效率市場假說是最受質疑的金融理論,但終於在201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指數型基金,所源自的概念就是:市場是有效率的,所以你無法運用任何資源,然後想要表現得比市場更好。

第三,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這個理論是由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教授所提出,他認為不該只針對資產的個別特性進行評估,也要評估這些特性對於投資組合的整體影響。

馬可維茲表示,降低風險就和提高報酬同等重要,而降低風險需要利用分散的投資組合。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隨著時間而演進,例如1992年時,尤金法馬和肯尼斯弗倫奇(Kenneth French)加以延伸,其論文研究了會影響市場報酬的各種風險因素,發現過去報酬的96%,是由所投資市場的規模和承擔的市場價值風險所決定。

法馬和弗倫奇的研究,促使大衛布斯和雷克斯辛克菲爾德創立了空間基金管理顧問公司(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這是一間位於德州奧斯汀的共同基金公司,這家公司利用法馬和弗倫奇的研究,進而改革了投資的方式。

法馬和弗倫奇的多因子模型是指數化概念的一大進展,一開始是一個廣泛而基本的市場,以公司的市價總值為依據,作為指數化的起始點,例如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

但隨著研究人員持續探討公司的不同特性或規模,他們發現小型公司報酬率比大型公司還要高,且價值型公司的報酬率也比成長型公司還要高。因此他們開始認為,可依據該特定指數中這些特定公司的相關因素,來建立分散型投資組合,最終得出的投資組合,其報酬率可能會稍高於以廣泛的市值為依據的投資組合。

結語:長期投資於分散的投資組合

當然,不一定得詳細了解隨機漫步、效率市場假說或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人。但若想制定一個被動投資策略並堅定地遵守,就必須了解背後的原因,這樣你才有信心,也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總結一下:

1. 市場整體來說是有效率的:「所有已知的資訊,已經納入了每個證券的價格中。」

2. 市場是隨機的,因為會持續反映新出現的資訊,所以市場是不可預測的。市場會不斷地波動,但長期來看,卻會為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給予報酬。

3. 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分散投資組合。

因此,理智的投資者應該要很長期地投資分散程度高的投資組合,並且要抗拒改變投資方向的誘惑。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9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