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李柏鋒

主動或被動:你想搭高鐵還是想開賽車?

Published 11 months ago • 1 min read

我非常喜歡看Netflix上的《Formula 1:飆速求生》紀錄片,原本對F1賽車運動沒有興趣,看了之後也開始追起了F1的賽事。但欣賞精彩賽事是一回事,自己有沒有能力和熱情開賽車,那肯定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F1這種賽事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就只是看看,真的要挑戰實際下場賽車那難度當然高到幾乎是不可能。不過有趣的是,如果說到投資的話,大多數人卻不會只是看看,甚至很多人認為自己可以打敗巴菲特的績效。

以F1賽車來說,選手當然是很重要的關鍵,過去的Hamilton、現在的Verstappen都是萬中選一的傑出好手,但拿過七個世界冠軍的Hamilton,遇到車子有問題、規則不一樣,成績仍然很掙扎。投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的人有Bloomberg、有的人只有券商免費的看盤軟體,有的人牛市表現好、有的人熊市表現好,投資要有好表現,其實真的很簡單,但可能就只是運氣而已,難的是維持長期的好表現。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未必有開賽車的熱情,既然如此,其實搭高鐵就好了。如果你今天想從台北到高雄,可以選擇時速三百公里的F1賽車,也可以選擇時速三百公里的高鐵,那麼你會怎麼選擇呢?有的人會認為,自己開車比較自由啊!有的人則認為,搭高鐵比較輕鬆,在高鐵上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看書、和家人聊聊天,或是打開電腦完成幾項工作。

其實這何嘗不就是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區別嗎?兩種投資策略其實都是在同一個市場上,所以理論上的時速是一樣的,比較大的區別是你要全神貫注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可以搭著車然後做其他更想做的事情?當你開著賽車,以時速三百公里狂飆,其實你就很難分心顧其他的事情了,你的正職反而變成副業、你的家庭變成干擾。當然,自己開車你還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超速,但也別忘了超速如果發生意外,也會特別嚴重。

如果你搭著高鐵,一樣是三百公里時速往目標前進,但是你卻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顧好自己的家庭。這就是為什麼被動投資,更適合大多數的人。

而那些主動投資的人,當然可以享受到擁有主控權的自由,但是自己開車真的會比高鐵還快嗎?萬一出車禍,是不是就再也追不上高鐵了?甚至會不會遇到紅燈、塞車?當然,如果你還是想體驗一下,沒問題,你就坐上賽車試試看吧!但是別忘了跟高鐵比一比。如果高鐵總是比你早到,那麼除非你就是更喜歡開車的感覺,早到、晚到一點都不在乎,不然改成搭高鐵,然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更理想的人生。

【掌握細節X全面佈局X實現自由|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
🔎 課程介紹:https://hi.sat.cool/1688
🎁 電子報讀者專屬 $350 優惠碼:qQA129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9 months ago • 1 min read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

10 months ago • 1 min read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