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或被動:台灣沒有為被動投資而開發產品的投信


昨天提到了ETF的費用,美國的總費用可以只收0.03%,台灣則收到0.43%,當然台灣的投信也有很多理由,但我也就不繼續討論了,費用高是事實,無論理由再充分,投資人就是被基金公司課更多的稅,報酬率也就低了。

但問題更大的其實是台灣沒有任何一家投信,願意為被動投資開發產品。現在台股市場有240檔ETF,而對於被動投資最虔誠的信仰者來說,卻根本沒有任何可用的投資工具,例如美股市場有VT可以一檔ETF投資全球股市、BNDW可以一檔ETF投資全球債市,台灣完全沒有,不只沒有,連想要用湊的都湊不齊。

當然啦!實話就是投信認為台灣大多數投資人都是主動投資,而不是被動投資,自然就不會想開發這樣的產品,畢竟沒有一家投信自詡為台灣的Vanguard。其實挺有趣的,大多數的投信,對ETF未來的發展預期,都還是往選股的方向去發展,即便是追蹤指數的產品,但是骨子裡完完全全就是主動投資的工具。

經濟日報因應台灣ETF發展20年,採訪了各大投信的主事者,以下是我從經濟日報的報導整理出來的:

  • 國泰投信董座張錫:指數選股邏輯中要納入主動思維,找出對的趨勢。
  • 富邦投信總座林欣怡:下一個階段,富邦投信的發展策略,還是會跟著大經濟體的方向挪移,尋找未來經濟發展潛力市場。
  • 群益投信總座陳明輝:未來在ETF市場上耕耘三大重點,為獲得投資人認同、符合大趨勢、優化選股/債邏輯。

從我上述的節錄應該就可以看得出來,在ETF這個市場裡面的玩家,其實是主動投資工具的供應者,你可以輕易找到半導體、電動車等主題型的ETF,但是投資範圍越大的ETF,你越找不到。當然,這樣的策略老實說完全是對市場有深入的了解,在商業上也非常成功,這些投信的股東應該都很開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絕對是正確的,而且就是勝利者。

那被動投資人該怎麼辦呢?其實我們真的就是小眾,不受台灣投信重視和在乎的小眾,所以有兩個選擇:

  1. 就將就一點吧!有0050 / 006208可以用,就用吧!貴一點就當繳稅吧!
  2. 就講究一點吧!反正現在複委託的美股ETF手續費漸趨合理,不一定要開海外券商了,用複委託直接投資更便宜但卻更適合被動投資的美股ETF吧!你可以任意選用自己喜歡的ETF,投資美國大型股就用VOO、投資美國總體股市就用VTI、投資全球股市就用VT、投資美國總體債市就用BND、投資全球債市就用BNDW,甚至一檔ETF幫你做好股債配置,還有AOA等一系列ETF可以選,透過複委託還可以定期定額投資!

台灣投信發行的ETF,就留給主動投資的人吧!或是今天哪一家投信公開承諾要當台灣的Vanguard,發行專為被動投資人開發的ETF,讓台灣人也有VT、BNDW、AOA這種ETF可以用,而且費用率低、流動性好,那我願意一輩子免費幫忙宣傳。

【掌握細節X全面佈局X實現自由|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
🔎 課程介紹:https://hi.sat.cool/1688
🎁 電子報讀者專屬 $350 優惠碼:qQA129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