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與財經作家:雙方都建議投資被動式基金


其實學術界大多已經同意,主動式基金的績效低於被動式基金,如果真的要說一個數字的話,2008年French的研究統計出美國的主動式股票基金,年化報酬率落後給追蹤市場指數的被動基金0.67%。其實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建議避免主動管理,但市場並不接受,2020年美國的基金市場(共同基金加上ETF)有60%投資在主動管理的基金。

有趣的是財經作家也大多建議投資被動式的指數型基金,有24本書推薦指數化投資,只有7本建議主動管理,其中一本是彼得林區所寫的,因為他自己就是主動式基金的經理人啊!而這些推薦主動式基金的作者,通常又建議根據基金過去的表現來挑選基金,但是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啊!事實上許多學術研究也的確證實兩件事: 1. 共同基金的資金流向的確明顯追逐過去的報酬率 2. 好績效的持續性其實很微弱,幾乎難以證實投資績效好的基金會有好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財經作家和經濟學家難得這麼一致,同時都建議投資被動式基金,而且理由也都一樣,因為從長期的報酬率比較就能看得出來,指數型基金才是明智的建議,而且也很容易理解。

但是,唯一不同意的,就是散戶投資人了。正如上面所說,大多數投資人都還是採取主動式投資,即便使用了指數式基金,選股上被動了,但是擇時上還是可能很主動。真正進行被動式投資的人仍然是相當小眾。

為什麼呢?因為被動投資相當違反人性。首先,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努力不會帶來更好的績效。而且被動投資很無聊,平常什麼事都不用做,可是當AI飆股出現的時候你一定很想跟,其實你透過指數已經持有一點點了,但你也一定會貪婪得想多賺一點,於是又要掙扎是不是做一點主動。在股災來的時候,你也會恐慌,即便應該做的事情是繼續定期定額,做好再平衡,但你也會想是不是先停扣,等低點再買,或是覺得不甘心自己累積了十幾年的資產怎麼就打了八折、七折,是不是先出場?

被動投資其實是最難的,說出這樣的建議反而非常簡單,但困難的是說服自己去相信,去執行,去堅持。

【掌握細節X全面佈局X實現自由|李柏鋒的財富人生養成課】
🔎 課程介紹:https://hi.sat.cool/1688
🎁 電子報讀者專屬 $350 優惠碼:qQA129

PS:昨天電子報忘記附上圖表,在這裡補給你:美股與國際股票輪流表現,並不是美股永遠領先

李柏鋒

Read more from 李柏鋒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