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 今天好嗎?今天的信是我回信給一位訂閱者的內容,徵得同意之後,也分享給你,或許對你會有一點幫助。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我前天的信有談到,收入不高的人,應該努力開源?這位同學想要開源,但不知道怎麼開始,因此來信詢問。
宓小楓:柏鋒老師您好,我剛好也是需要開源的那群人,如果可以的話,請問可以分享要怎麼讓自己肯定自己的專業,開始去接案嗎?在自己還沒有任何經驗的時候,是不是會有方向可以去努力呢?
小楓,謝謝你的來信。
如果想接案的話,我建議累積一些代表作或口碑,都是比較好的基礎。
我舉個例子給你,假設我是一個沒沒無聞、自學理財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幫助任何人?所以我先想辦法寫一些文章在自己的社群上,這些文章有多少人看不重要,因為目的在建立信任並且找到第一批受眾。
例如每三天寫一篇,寫了一個月,也開始有一些互動,社群都知道你對這個主題有研究,這時候算是有信任,可以開始徵人,你就幫他們做免費的理財諮詢和財務規劃,至少免費服務十個人,因為你必須要看過各式各樣的人、解決過各式各樣的問題,直到你感覺問題大概都遇到了,而且你原本不會解決的問題也已經靠自己的學習知道怎麼解決了,你變得比原來更強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收費。
收費的情況可以隨著你的案件的累積數以及能力的專業度來調整,同時也盡可能地把每一個案例當成口碑行銷,尤其是早期免費的那群人,因為你免費服務,可以徵求他們當你的見證。收費的定價可以參考這樣的邏輯:前1-10人免費,11-20人收100元,21-30人收200元,依此類推,等到你累積了100人,你也真的變得非常專業了,這時候收1000元也很合理。然後每一個案例,你都要詳細的做完整的紀錄,因為這些都是你最寶貴的成長素材。
我想任何領域都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進行,前期很辛苦,明明想開源,花了很多時間卻又沒有任何收入,但是早期更重要的是累積自己的底蘊和經驗,後面才能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賺到錢,並且也賺得心安理得。這些提供你參考,就像是我現在也是免費在幫你,而你以後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變成我的見證,這封回信,就算是示範給你看。
鋒哥
這裡也附上宓小楓的網站,幫他小小宣傳一下:https://peacefulmaple.com
因為宓小楓的發問是聚焦在接案開源,所以我的回答也只談接案開源。但是我知道大多數的上班族想開源的話,不見得能走接案這條路,適合接案的會比較像是設計、軟體工程師、文案寫作、各種諮商。
所以要特別提醒兩件事:
1. 除了接案以外,還有追求主業收入的成長這條路。有另一位同學也有來信討論,為什麼大多數小資族會更傾向於節流而不是開源,是因為節流短期內可以看到成效,但開源需要一段長時間的累積,所以雖然開源是更好的一條路,但也是更困難的一條路。的確是如此,但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特別提醒大家,你應該要很在乎開源,這件事更重要,但卻很容易被你忽略,甚至被你認為不可能,但你可能根本就沒把「增加收入」當自己在職涯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所以我很建議,你在主業上的收入成長,要設定明確階段性目標,並且認真當一回事,例如先追求月薪五萬,然後追求年薪百萬…
2. 接案開源不能淪為打雜。正如我前面的建議,接案的前期可能很辛苦也沒收入,可是你也一樣要設定明確的階段性目標,而且要比主業或正職工作更高。例如你月薪35200元,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22個工作日,相當於你的時薪就是200元。那麼你接案工作還得自己負擔各種成本與費用,而且還是用下班之後的時間,如果沒辦法收到正職工作時薪兩倍以上,其實你根本就吃虧了。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專業強化到至少能收到時薪500元以上,這樣你的接案才是專業服務,而不只是被別人外包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給你,而且這個時薪其實很低,大學生當家教都可能比這個時薪高。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了。如果這封信你很有收穫,或是你想到了誰需要這樣的內容,也歡迎你轉寄給朋友,或是邀請他們訂閱這份電子報。
祝週末愉快!
Reader 最近好嗎? 近來鋒哥在忙著備課,又因工作出國一趟,所以比較沒辦法發信。 這封信是想提醒你,本週四和週五晚上各有一場免費直播,如果你對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把時間留下來。 打造你的獲利模式|如何透過財商思維,讓人生的財富增值?週四晚上,由我和郝哥對談,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42998747929981&set=a.429493772613814 不需報名,但可能要追蹤一下臉書專頁,或是時間到自行上線! Gap Year與數位遊牧+自由工作者的財務規劃週五晚上,由我和小金魚對談!本場直播要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3tpFHgydM3xnT1Dx5直播平台連線數量有限,請儘早報名!
Reader 今天好嗎? 電子報休息了三天,不知道你有沒有很想念?今天跟你分享兩張圖,都是我拿最新資料做的圖表,但因為政府的資訊發表有時間落差,所以不要以為是舊的資訊。 第一張圖是109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各級距的所得持分,簡單來說就是要看所得越高的人,到底是靠什麼賺錢的?而答案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也就是所得越高的人,薪資所得佔的比例越低,但股利所得佔的比例越高。 這個圖的橫軸是所得級距,例如0-54萬這個級距的稅率就是5%,然後依序是12%、20%、30%、40%,但40%以上還分出三個級距。所以是因為買了股票、領了股利,所以就變得有更高的所得?還是因為有高所得,所以能有餘裕可以投資,因此而領了更多股利呢? 我們來看第二張圖,這是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的五等分位所得分組儲蓄率資料,五等分位的意思就是把家庭按照所得的高低分成五等分,分組1就是所得最低的20%家庭,分組5就是所得最高的20%家庭。...
前面幾篇都有各自的主題,比較經濟學家和財經作家的說法有何差異。這篇算是結語,也記錄一些有趣但可能不見得那麼契合特定主題的資訊。 心理帳戶 經濟學家認為錢就是錢,是可以互換的,沒有什麼放在這個帳戶跟那個帳戶就不一樣的道理,但財經作家卻建議讀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設定不同的帳戶,專款專用,而且有高達17本書這樣建議。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就在書中寫道:「特定的需求,必須由專門為滿足該需求的特定資產來資助」。常見的心理帳戶有緊急準備金、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子女大學教育費用等等。 雖然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錢放哪裡會有差別,但也的確有研究指出只要把儲蓄目標記在帳戶上,就可以存到更多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在某些時期,支出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結婚的時候、搬家的時候、送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情況下都會需要購買一些耐用品,你會不得不花錢,而這麼一來原本應該存下來的錢反而就很難存下來了,也就是儲蓄的吸引力被限制了。...